首先,实验室管理和研究队伍不能满足需要。对于实验室尤其是重点实验室建设、管理与运行还认识得不到位,没有按照规定组建实验室的组织机构,很多实验室建设完成后没有设专人负责实验室管理运行工作,更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器材。组织机构的缺失和队伍的限制,导致实验室研究工作缺少深度及广度,更缺乏深人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。
其次,实验室解决相关科研和教学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。实验室的研究领域缺乏多角度、多学科交叉进行深人、全方位的探讨,很多实验室经常频繁更换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,有时刚刚在某个领域完成文献调研和重复别人的重要实验,还没有深入下去获得创造性的结果,就中止了该项研究工作,又开始申请新的课题,将研究工作转移到了另一个领域。这样原来完成了的前期准备性工作和基础,全部变成了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。这些工作并不能真正推动科研技术的发展,只是在很多可有可无的杂志中增加了几篇可有可无的文章。导致研究者这种过于频繁更换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原因有两点:第一,研究者自身的急功近利心理;第二,高校和研究机构职称评定的功利性和机械性。
再有,科研成果缺乏有效的交流、推广与应用机制。实验室研究工作存在重理论、轻运用的现象,导致科研、教学和应用脱节,起不到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。另一方面,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,受科研经费短缺等影响,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得不到交流、推广和应用。科研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缺少横向联合,实验室的科技优势在科技工作中未能充分发挥出来。
最后,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和应用不足。尤其是大量装备器材依然依靠进口为主,很多原创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。科技工作没有在扩大内需、推动产业发展、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,没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、市场化的产品,科技“产学研”结合欠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