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天宫二号圆满完成两年在轨设计寿命之际,9月26日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在北京召开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多位专家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进度,以及空间站作为“国家太空实验室”的具体作用。
根据飞行任务规划,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
去年4月,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标志,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任务——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,中国正式迈进了“空间站时代”。
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说,根据飞行任务规划,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。其中,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、试验核心舱发射等6次飞行任务;空间站建造阶段安排了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发射等7次飞行任务。
林西强说,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——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已经明确了搭载载荷,下发了技术要求,首飞计划原定于2019年上半年实施,但由于受长征五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影响,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将有所推迟,具体实施时间有待与相关部门协调后明确。
林西强介绍说,正在研制建设的空间站,舱内、舱外均可支持开展空间应用,而且载荷可在轨更换。舱内将安装多个科学实验柜,每个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,支持一个或多个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。舱外将设置若干暴露平台,在平台上配置标准的载荷适配器,在实验舱Ⅱ设置若干货物气闸舱,支持开展舱外试验。相比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,从首次入轨携带载荷质量、体积、功率、数据传输率看,规模都在10倍以上。
林西强认为,一大批空间应用项目的开展,必将产生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。鉴于空间应用项目的大量增多,在原空间应用系统基础上,又增设航天医学实验、航天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,调动国内外一切力量并行展开研究工作。并成立了载人空间站工程任务规划专家委员会,全面负责相关空间应用项目的遴选把关。
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说,航天员系统将围绕制约人类长期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及人因问题,聚焦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,从长期失重和空间辐射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与防护、航天员行为与能力、先进的在轨监测与医学处置技术、传统医学航天应用等五个方向开展深化研究和创新性研究。同时开展载人登月及深空探测等方面相关研究,以获取新发现取得新认识,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进行理论与技术储备。
空间站任务中,尤其是空间站运营期,航天员必须完成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、技术试验以及有效载荷操作,学科专业众多,跨度极大,对航天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因此,也必须从空间科学实验、技术试验所需专业的科研人员中选拔载荷专家,以满足空间站任务的新要求。
执行过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说,对于去过太空的航天员来说,可以根据自己独有的失重经验提出包括程序优化、工具改进等建议。
陈冬说,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,实验项目会更多,希望自己通过加强学习,成为科研型航天员,可以独立设计实验,“将来在太空再去亲手完成它,那种感觉一定非常奇妙。”